一片茶叶铺就一条致富路
曼哈頓動物治療中心的兩位獸醫,維恩・惠特尼(Wayne Whitney)和謝裡爾・麥哈夫(Cheryl Mehlhaff)於1997年12月發表了名為《貓的高樓綜合症》(High-rise syndrome in cats)的論文,他們統計了五個月內132隻從高處跌落後送往寵物醫院的貓咪,有部分在跌落後的24小時內死亡,有部分在到院前就已死亡。
隨著市場導向的改革停滯不前,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變得愈加嚴格,使得整體環境對外資變得越來越不友善。這項趨勢反映在共產黨開始拿經濟體系中最活躍的科技業開刀:二○二○年十一月,政府突然取消了螞蟻金服在香港的史上最大規模上市案,不久後,馬雲被迫消聲匿跡。
《洛杉磯時報》的蘇奕安是少數沒有遭到驅逐的美國記者。幾十年間,有許多因素造就了中國可觀的進展,但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習近平已經放棄了這些要素。同時,政府再度以新冠疫情為由,停止核發新護照和出境許可給多數本國公民。重塑敘事框架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邊境幾乎完全關閉,共產黨對進入中國境內的人與資訊擁有更大的控制權。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代表了中國,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習近平更成功,因為習近平在中國以外的場合,往往顯得尷尬又不自在。
這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轉變,他們認為我們只會帶來風險而沒有效益這些用語開始被廣告業界頻繁使用,是二○○五年左右的事。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2018年失能率為3.63%,5歲以上總失能人數約82萬人,65歲以上失能人數約55萬,占總失能人數67%。
儘管台灣人口結構從「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7~14%)轉變到「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14~20%)花了25年,但要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達20%以上)卻僅花了7年時間,老化速度遠超過日韓等國微電影中的父親所做的,就是透過「長照險」及早準備,因此在碰到變故之際,得以安心面對,並獲得即時的經濟支援,減緩家人的身心負擔。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資料顯示,每位家庭照顧者的平均照顧時間約為9.9年,每天平均花上13.6小時照顧家屬。換言之,仍有高達68%的人未在政府長照服務之列。
前者能支付手術相關的大筆醫療支出,或是購買輪椅、馬桶椅等。當長照高風險群的長者占比日益增多,我們將面臨哪些長照考驗?若未親身輕歷,一般人很難理解長期照顧的煎熬與壓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2018年失能率為3.63%,5歲以上總失能人數約82萬人,65歲以上失能人數約55萬,占總失能人數67%。後者則是按月給付,可用於僱用看護,或補充導尿管、抽痰管等消耗性醫療用品,以及保養食品等長照花費,支持日常所需。▶立即製作梗圖,分享抽好禮。「自從父親生病後,家中最重要的支柱倒下了,首當其衝的影響,便是收入。
」 上述的案例並非罕見,近年來失能人口急速成長,許多家庭面對長照議題,總是措手不及。除了透過微電影引發社會大眾重視長照準備,新光人壽也以趣味「梗圖產生器」號召網友分享、抽獎,讓更多人能看見長照議題。Photo Credit:新光人壽 為了讓更多人透過微電影《我的爸爸沒有超能力》了解長照險的重要性,新光人壽推出的趣味「梗圖產生器」,不只號召網友發揮創意,如果將自製梗圖上傳社群分享,還能再抽iPhone 12、Switch+健身環組、Marshall Acton II藍牙喇叭等好禮。更別提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尊嚴,及其家人的身心壓力等,都是龐大的隱形成本。
預估到了2060年,失能率將達10.54%,65歲以上失能人數將占總失能人數91%。儘管目前台灣需須長期照顧的民眾約76萬人,但統計至2019年5月,僅有24.2萬人接受「長照2.0」的服務。
從醫療、後續照顧、藥物補品,以及失去父親收入等狀況,家裡早已支出好幾百萬。除了看不見終點的漫長陪伴,照護機構或居家看護的相關花費,約達每月5~7萬元不等(參下圖表),開銷驚人。
儘管台灣人口結構從「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7~14%)轉變到「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14~20%)花了25年,但要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達20%以上)卻僅花了7年時間,老化速度遠超過日韓等國。Photo Credit:新光人壽 長照並非無解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做的就是及早準備、多了解長照議題以及長照保險知識,未來在面對長照需求時,才能如同微電影裡的父親一樣未雨綢繆,讓行有餘力的自己守護未來與家人,讓愛得以超越時間、空間,發揮無比超能力。也像是一場每況愈下的大隊接力,讓全家人深感心力交瘁。其實,面對看似無法預期的長照風險,還是可以有儘早預防的準備,像是購買長照險就是很有效的作為,能藉由實際的保險支持,讓家人遭遇變故之時,不僅能獲得即時的經濟支援,生活步調也不至於因此大亂,得以從容安頓身心。面對驟變,一直擔任主要照顧者的母親,也因為龐大的身心壓力而罹患憂鬱症。其實長照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思考的生命課題,當困境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資料來源: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製表:TNL Brand Studio 長照險的給付項目,通常包括「長期照顧一次保險金」與「長期照顧分期保險金」。由此可見,我們與長照議題的距離並不遠。
這不僅僅是一個病人、一個家庭的問題,也衍生為社會議題。此外,由於現今的長照補助資源多依據家庭收入分配,所以大多數中產階級族群僅能獲得部分補助額度或全額自費,當長照需求來臨,卻往往因此陷入實質貧窮。
像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長照馬拉松,卻又不得不跑2月25日業界表示指此為中市近年最大規模抵費地標售案,台中市議員提出質疑。
甚至台中的公共運輸交通,仍有許多挑戰待被克服。回到標售抵費地底價訂定的議題:「不任意隨著市場機制漂流,甚至刻意主導市價,才是負責任的政府。作者製作提供 台中市13、14期市地重劃區地理位置 下一篇,我將用三套劇本,帶領讀者看台中市政府賣地為何爭議不斷。2月26日鄉林集團董事長、全國商總主席賴正鎰受訪呼籲:「政府不能帶頭炒地皮又甩鍋給開發商」。
」從成本及效益論出發,開發成本15萬元,合理價格防線應該訂多少?才不會讓社會負擔額外成本——甚至在標售土地設定條件,鼓勵建商提供合理價位住宅,或一定比例的社會住宅,才是應有的作為與態度。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過去我們對土地充滿樂觀,於是不斷擴張發展權,甚至讓台中市出現獨特的「用市地重劃養市地重劃」機制,就像買刮刮樂中獎,但卻買不停的硬坳——透過上一個計劃的收入做為下一個計畫的啟動資金,妥妥的玩上了地方發展的賭局遊戲(Allais Paradox)無限循環。因此自然抵費地就做為市地的一種,但市府怎麼「合理」使用取得的抵費地?自然成為了爭辯焦點。
台中市府賣地爭議(下):用三套劇本,讓你了解台中市土地交易的問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身為居住在台中市青年的痛心呼籲:面對風險的永遠都只會是年輕人 土地具有獨佔性、壟斷性,與擴散性(定錨效應說),但面對風險的永遠都只會是年輕人。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中市政府過去五年已拋售53000坪,總價高達504億的市地。而都市土地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來自於「發展權」。2月27日內政部發布新聞稿籲請台中市政府暫停標售抵費地,優先作為社宅儲備,整件事情才逐漸受到社會關注討論——直到3月6日台中市政府利用交通局粉專標售房產、3月7日抵費地如期標售銷量不如預期,都再再掀起了民眾對於台中市政府賣地的檢視浪潮。但在人口逆成長的大環境下,還容我們如此樂觀嗎?在好不容易取得市地後,台中市政府不打算更積極的回應市民對於居住正義的期待嗎? 以台中市14期重劃區為例:「標售46筆抵費地,總面積3.03公頃,總底價約64.5億元——重劃負擔總費用165億9419萬元,預估盈餘181萬元。
」重劃土地需要公共設施用地、工程費用、重劃費用及貸款利息,這些成本理所應當由地主自行負擔,負擔方式就是將地主未建築的土地折價抵付。現在,台中市政府不僅把大宗大宗的抵費地出售變現,放任稀有、具發展權的土地流入市場機制,連已經蓋好的捷運共構宅都要全部賣掉。
」14期重劃區重劃成本價每坪15萬元不到,結果標售底價每坪70萬元,以此換算,土地處分收入就不是當初設定的165億元,而是至少700億元,一個重劃區土地處份進帳600億元,合理嗎?上百億的斡旋空間?早已不是「以回收開發成本為考量」。作者提供 內政部2月27日發布新聞摘要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一個重劃區土地處份進帳600億元」合理嗎?價差市場會自動吸收嗎?還是交由人民吸收?交由年輕人用一輩子血汗吸收?政府永遠都有話說:「賺錢是為了要增加市民福利、增加公共建設」,但政府賣地得到的福利,年輕人享受的到嗎?我們這種台中無房產的年輕人受惠的到嗎?如今區位良好的捷運宅被公開標售——台中的好,我心甚慰。
台中市最近因土地議題爭議不斷,從內政部呼籲暫緩標售抵費地,到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釋出建案廣告,都再再引起市民關注及討論。抵費地,簡而言之就是「辦理市地重劃時,由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提供用以折價抵付應負擔之重劃費用及工程費用之未建築土地。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